日期:1957-7-7 作者:阚枫, 整理
阚枫、整理新华社郑州7日讯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理论教育处干部陶冶同志看到苏共中央关于马、卡、莫反党集团决议后,就他的认识写了一篇文章,兹摘录如下:
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在反对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方面,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党内生活显得活跃了,但是,我认为由此引起的乱子,和所犯的错误也是很严重的。苏共中央对此似乎并未设法纠正,这次又把马、卡、莫当作反党集团处理便是一个例证。
这些和赫鲁晓夫的领导思想是分不开的。我不能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成熟的、健康的领导者,我并且感到他在对待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是有个人目的的,这有以下一连串的事实作根据。
首先,赫鲁晓夫在二十大的报告中所提出的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议会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这种说法我认为是害多利少的。请看吧:二十大以后,发生了世界性的反共浪潮,发生了匈牙利事件,修正主义在创造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声中,到处在泛滥;某些国家的共产党力量大大削弱了;从这些事实里我看不出赫鲁晓夫的报告起过什么好的现实作用,相反地,我感到他的这种说法是麻痹了各国革命力量的政治警惕。
其次,赫鲁晓夫口口声声说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维护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可是,他实际上对人对事却采取了一棍子打死的态度。例如把斯大林全盘否定了,对马、卡、莫也采取了同样的态度。苏共中央决议说:莫、马、卡要想恢复二十大所谴责的领导方法,这显然是和批判斯大林的问题是联系着的。我认为这也是一棍子打死的态度。决议中列举的很多事实都是值得研究的。例如说莫洛托夫反对苏奥和约的,但实际上自从苏联自奥撤兵后,在匈牙利事件中,奥地利向匈输送了大批的反革命分子,并又从奥地利送走了大批的匈牙利“难民”去美国。这难道能说奥地利是中立的吗?关于改善与南斯拉夫的关系问题,在去年的匈牙利事件中,南斯拉夫曾起了很坏的作用,而且在意识形态上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分歧,仍然没有解决,这也很难说明莫洛托夫的意见不对,至少还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对日缔结和约,现在苏联采取了割让一些岛屿的办法,是否合理?是否除此以外别无它法,这也是疑团。
我认为赫鲁晓夫在处理问题上似乎有打倒斯大林提高自己的倾向,也就是说,是否有以个人崇拜来反对个人崇拜的偏向?从决议上看马、卡、莫是在工作意见上的不一致,这不能和有意反党和反对党的事业混淆起来,我认为马、卡、莫和我国的高、饶是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只是是非问题,并不是敌我问题。难道在党内和在党的领导集团中,就不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吗?即使他们在行动上有些抵触,党在保证决议的贯彻执行下,可以对他们展开批评,即使应当给予纪律制裁,也应该看作是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又怎能说是“反党集团”呢?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是由于过去他们和斯大林很接近,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以宗派反宗派吧?!像赫鲁晓夫这样的作法,我国的王明、李立三,早就该开除党籍了,但是我们却还让他当中央委员!我很同意莫洛托夫在最后抱的弃权态度,我认为这是坚持真理所必须的。
再次,我感到赫鲁晓夫的个人风头主义也很严重。他遇事不虚心,不像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自他上台以后,他跑了不少国家,发表了许多个人谈话,比斯大林在世时都突出得多。他包办代替也很严重。他和布尔加宁同行出国他问,所到之处,只是他说话,很少听到布尔加宁说话,布尔加宁简直有点像傀儡。在国内处理问题时也是这样。最近,我国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无疑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但是赫鲁晓夫在回答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时,却说:他们国家已建国四十年了,没有内部矛盾了,不必要“重复”我们国家的作法。苏联“共产党人”杂志在一篇评论我国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文章里说:我国现在提出和解决的问题,苏联早在1930年以前就解决了的(据“参考消息”报道),这和赫鲁晓夫的看法如出一辙。我认为这是赫鲁晓夫骄傲自大,无视和曲解兄弟党在理论上的新发展的一个明显例证。
二十大以后不少国家的兄弟党受到敌人的大肆挑拨和进攻,并且因而造成了很大损失。这次所谓反党集团公布后,我有着不少的焦虑和不安。我很耽心还会再发生像二十大以后那样的副作用,从而引起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兄弟党内部的混乱,同时,我也耽心会在苏联内部引起混乱,甚至由此产生更大的波折。
总之,我认为在赫鲁晓夫为首领导下的苏共中央是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因素的。赫鲁晓夫处理问题独断独行,冒冒失失,到底谁是谁非,是还值得怀疑的。
我有以下几点具体要求和疑问:
一、要求能看到关于马、卡、莫问题的详细材料。
二、莫洛托夫在表决时表示弃权,是否会因此受到迫害。
三、要求了解党中央的态度。
四、如果我的看法不对,其错在那里?
来源:1957年7月10日新华通讯社编《内部参考》。
Copyright (C) 2024 Marxist-Leninist-Maoist.
Permission is granted to copy, distribute and/or modify this documen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Version 1.3 or any later version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with no Invariant Sections, no Front-Cover Texts, and no Back-Cover Texts. A copy of the license is included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